從贛江到濱海灣,跨越的不僅是地理距離,更是認知邊界。一群江農學子,在花園城市的方寸之地,開啟了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近日,我校2025年度暑期國際交流新加坡研學項目圓滿完成。惟義實驗班19名大一學生在吳國平老師的帶領下深入參訪新加坡三所高校及創新農場,通過“理論+實踐”模式,系統學習新加坡在農業科技與教育領域的創新經驗,拓寬了國際視野。

探前沿:課堂上探索農業創新
在新加坡社科大學“食物與能源”課堂上,教師以“新加坡90%食物依賴進口、淡水僅夠支撐4天”的數據,直觀展現資源危機緊迫性。隨后,樓頂微型水培農場成為實踐課堂:廢棄塑料瓶通過簡易改造變為立體菜園,提出“資源循環是農業未來”的創新理念。
南洋理工大學博弈論課堂則以“食堂攤位折扣戰”為案例,引導學子運用納什均衡理論解析市場競爭。抽象理論結合生活場景,讓學生領悟“理性工具可破解農業復雜決策”的思維方法。兩所高校的實踐與理論結合教育,為大家提供資源困境破局的新視角,同學們深受啟發。

踐真知:農場體驗科技應用
在東南亞最大鱷魚農場,學生們實地考察了從鱷魚孵化養殖到皮革加工,再到主題觀光,“養殖—加工—旅游”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路可視魚菜共生農場“自動化調控+生態循環+立體生產”模式,在有限空間內實現高效產出和近零排放,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悟人文:躬身實踐與多元協作
在社科大學水培實踐課上,資深教授俯身蹲地,手把手幫學生調整塑料瓶角度的場景,讓同學們動容。牛車水中式騎樓飄散的肉骨茶香、小販中心各族群共享的餐桌、城市規劃館里“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細藍圖,讓同學們深深體會到:“強大從不是同質化,而是讓差異在協作中綻放光芒。”

結碩果:深化認知啟迪未來
在成果匯報會上,各小組展示了扎實的研學成果,涉及社區微綠地建設、綠色出行價值論證等多個方面。此次研學深化了學生對農業創新關鍵要素的深入思考:技術應用的核心在于思維革新,新加坡案例證明高效農業創新未必依賴昂貴設備;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源于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以及不同領域(課堂與實踐、傳統與現代)、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與優勢互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背后的人文關懷與腳踏實地的實踐探索。
